2016年9月5日星期一

努力於今朝,修行於日常

 對於已出走低谷的人而言,這樣的回答很經典,有點道家哲學中“大道至簡”的意味;但對於身處困境的人而言,這樣的回答並沒有多少幫助,反而少了點人情味,因為最難面對的是當下。
  
  比如說,你一直找不到好工作,你問朋友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。朋友卻安慰你說,hold住,再多找找。
  
  可是,你明明找了那麼久都沒有成功,所以才有了當下的痛苦,所謂的再多找找,究竟什麼時候是盡頭?
  
  又或者說你失戀了,朋友安慰你說,你值得更好的人,或者是下一個會更好。
  
  但是,相比於下一個,你是不是睫毛液更想抓住當下愛著的這一個?
  
  只有當你有了滿意的工作,有了更好的另一半,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之後,再回頭看看,才能雲淡風輕,或是談笑風生。
  
  事實是,那些有故事的歲月,都曾是痛苦的當下,只有熬過去了,才會覺得美好。
  
  23歲以前,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,“聰明”、“保送”、“985”、“社團會長”、“校園愛情”、“世界500強Offer”這些關鍵字融入了我的成長經歷。
  
  直到畢業前的一個月,我遭遇了一場車禍。雖然診斷結果不算嚴重,但對方公司以無法按時報到為由,提出解除三方協議。溝通無果,雖有不甘,也唯有無奈地接受,從此走上了人生的岔路口。
  
  幾個月後,身體康復,可各大公司早已結束了應屆生的招聘,而社會招聘又要求有工作經驗,我進退維谷。
  
  人才市場就像是個菜市場,而我則是過了季的大白菜,廉價地把自己賣給了一家數碼公司,崗位是銷售。
  
  從世界五百強,到去數碼城站櫃臺,這畫風變得太快太突然,真該為我配點背景音樂,比如紅樓夢插曲《葬花吟》之二胡版。
  
  那時候是2008年,成功學大紅大紫,我白天在數碼城賣MP3,晚上參加公司的培訓。說是培訓,其實是向你安利成功學,比如“CEO大多出自銷售”,“你不成功是因為還不夠努力”,“我們是最棒的”等等,再配上一些手舞足蹈,陣勢不輸廣場舞。
  
  對了,公司還人手發一本《高效能人大澳纜車一天遊士的七個習慣》。講真,這本書還是挺不錯的,公司就靠著這一套一套的,給我們發2000塊錢的工資,讓我們幹高效能人士的活。如果以後你要創業開公司,記得一定要發這本書。
  
  寫到這裏我簡直都不敢回憶,當時的我腦子一定是秀逗了,考個研回爐重造也比去賣MP3好啊,可當時家裏窮,人窮志短啊,而比窮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。
  
  我媽曾不止一次語重心長地告訴我:“還有那麼多房貸要還,你要懂事一點,我們都是為了你。”
  
  我媽的語氣中充滿了焦慮,而更具殺傷力的是那一句“都是為你了”,作為一個“懂事”的孩子,我不敢去冒險,我要為家庭分擔壓力。
  
  只是,這樣的孝順真的是對的嗎?
  
  古埃及有一句諺語:世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夠到達金字塔的頂端,一種是雄鷹,另一種是蝸牛。
  
  年少輕狂的歲月總是想做雄鷹的,畢竟蝸牛聽上去有點Low嘛,可現在想想,代際相傳的窮人思維就像蝸牛背上的那只殼,壓著你一步一步地往上爬。
  
  插一句題外話:結婚一定要找視野開闊的人,拼爹首先拼的是觀念,其次才是資源。
  
  賣了3個月的MP3,終於有了一個去國企的機會,工資高出了不少,也不必手舞足蹈地喊口號,我毫不猶豫地跳槽了,讓成功學都TM的見鬼去吧!
  
  去了國企後,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到生活在不同層次的人。
  
  簡單粗暴地分,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:窮人、富人以及“我們”。這裏的窮人是指特別窮的人,富人包括各種“二代”。
  
  新同事裏有一個官二代的女生,她告訴我,在她平治汽車大四那年,她爸就給了她100多萬去練手,於是她在城站附近的商業樓盤中買了一處房產,之後房價就開始了暴漲,而她靠著租金,幾年後就回了本。
  
  她眉飛色舞地對我說:“我把100多萬的本金全部還給了我爸,後面的這些收益,都是靠我自己賺來的。”語氣裏滿是自豪。
  
  這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,因為在那之前,我相信讀書改變命運,這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。可她給我開了一扇窗,讓我窺探到這個世界的另一面——富人能通過資本的馬太效應來實現快速增值。
  
  更深一步講,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,我們依賴路徑(如讀書或者做網紅來改變命運),而富人配置資源。
  
  對路徑的依賴程度越高,家庭的犯錯成本也越高,人生就會缺乏“容錯性”,經歷了一點點的意外或是差錯,就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;而富人可以憑藉金錢和人脈的資源,在planA,PlanB,PlanC中不斷地試錯,只要資源越多,成功的機會也越多。
  
  後來,那個官二代的女生跳槽了,家裏托關係給她安排了更好的工作,再後來她嫁了一個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富二代,再再後來我們就沒有了任何的聯繫。
  
  入職國企後,我一直期待著重回500強的機會。可禍不單行,2009年是大環境特別糟糕的一年,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蔓延到了國內,外企、民企紛紛裁員,國企反倒成了一個旱澇保收的避難所。
  
  有一個寓言說:一只鳥從小被關在籠子裏長大,後來就算出了籠子也不會飛。
  
  正如《肖申克的救贖》裏的黑人瑞德,出了監獄後在零售店打工,每到上廁所時,都要主動向店長請示,即便店長告訴他不必這麼做,可他依然會忍不住要一遍遍地請示,因為在他的心中,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見的“籠子”。
  
  體制內是深井,體制外是江湖,在深井待久了,跳出去的機會越來越渺茫,而更可怕的是我完全沒有方向,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現狀。
  
  那些日子,每隔一兩個月,就會有那麼一周,一邊焦慮不安,一邊暗自慶倖,慶倖自己未曾變成溫水中的青蛙。可這種糾結,就好像女人的姨媽痛一樣,來了讓人痛苦,不來讓人惶恐。
  
  同樣焦慮的,還有我的前任,曾經我倆旗鼓相當,我去世界500強,她是攜程的管理培訓生,金融危機過去後,她輾轉跳槽去了支付寶,路越走寬闊,而我被困在深井慢慢變老。
  
  有過好多次辭職的念頭,可依然是窮人思維在作祟,要還房貸啊,要為結婚多攢錢啊,要給家裏減輕負擔啊,要懂事啊……現在想起來當年真TM的是傻逼啊。
  
  一個人最愚蠢的選擇,就是在二十多歲的年紀,錯過了成長的時機。
  
  2012年初,有了一次晉升的機會,希望特別大。想我多年的等待,終於也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瞭。當我和前任說起時,她笑著說,我說話時眼睛是冒著綠光的。
  
  可後來,我們分手了,一段5年的感情就這樣結束了,曾經想像的未來轟然倒塌……
  
  再然後,分手3天後,領導告訴我,那個晉升的名額被公司砍掉了……
  
  感情沒了,事業沒了,我懵逼了。
  
  什麼是低谷?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會有不同的標準,可有一種情況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:
  
  許你一個美好的未來,再一拳把它砸個粉碎,這個時候,就是你人生的低谷。
  
  怎樣走出人生的低谷?
  
  走出低谷的第一步,是接納。接納當下的自己,接納當下的生活。
  
  你可以大哭一場,也可以聽聽朋友的故事,當他們告訴你,他有多慘多慘,你整個人都會變好的,因為共情才是最走心的理解。
  
 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,有兩位朋友拉了我一把,一位如同陽光,她用她的悲慘故事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孤獨;另一位如同明鏡,理性地幫我分析了這些年走過的路。明鏡告訴我:
  
  “無論之前走了哪條路,都是你自己走出來的,失敗了不要太苛責,成功了不要太得意。無論是歷史,還是人生,都是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蹣跚著前進。”
  
  當情緒漸漸消退,我學會了把低谷當成正常的生活。
  
  走出低谷的第二步,是認清自己,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  
  不要欺騙自己,醜小鴨之所以能變成白天鵝,不是因為它醜,而是因為它的爸媽就是白天鵝。
  
  這個世界上,除了少數窮到無力改變命運的,以及少數不差資源的“X二代”們,我們大多數人的成功之路,唯有積累,也就是“一萬小時定律”。
  
  那段日子,熊培雲的《自由在高處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,他在書中寫道:
  
  “美好之世界,美好之人生,不外乎各人順其性情做好分內之事……即勤勉於當下。”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